李固[東漢大臣]

李固[東漢大臣]

李固(94年—147年),字子堅。漢中城固(今屬陝西) 人。東漢中期名臣,司徒李郃之子。年輕時便博覽古今、學識淵博,屢次不受辟命。後被大將軍梁冀任命為從事中郎,後任荊州刺史、太山太守,成功平息兩地的叛亂,之後對朝廷屢有諫言。歷任將作大匠、大司農、太尉,順帝駕崩後為梁皇后所倚重,但受到梁冀的忌恨。質帝駕崩後,與梁冀爭辯,不肯立劉志(即漢桓帝)為帝,最後遭梁冀誣告殺害。

基本信息

概述

李固李固

李固, 他表現出來的堅貞、勇敢的鬥爭精神,與梁冀以及屈從梁冀淫威的人相比,成為受到民眾讚揚的另一種典型的歷史人物

簡介

李固李固

(94-147)東漢大臣。 漢中南鄭(今屬陝西)人。字子堅。少好學,與江夏黃瓊等並知名於時。後因對策指斥時政,要求“權去外戚、政歸國家”,為議郎。歷任荊州刺史、太山太守,政稱天下第一。旋改將作大匠大司農

沖帝即位後,任太尉,與大將軍梁冀參錄尚書事。沖帝死,以建策立清河王不附梁冀,為冀所忌,因被免職。桓帝即位,為冀所誣,逮捕治罪,遂死於獄中。

少年時代

李固李固
李固,漢中南鄭人,出身於一個官僚家庭。他的父親李長於河圖洛書風星之學,漢安帝時,做過太常司空。少帝時,做過司徒,曾參與擁立漢順帝的謀劃,被封為涉都侯,但他卻辭讓了,大概是出於“亂世不當官”的緣故吧?李固自少年時代起就胸有大志,雖說是一個貴族子弟,然而毫無紈絝弟子的習氣。他好讀書,常不遠千里,跋山涉水,尋訪名師,研究學問,研究人生。他的知識面廣,上知天文,下曉地理,博古通今。在太學裡,也從不因自己是大官員的子弟而傲視同窗,同學們與他多年共學,都不知道他是朝廷大臣李邰的兒子。看來李固自學生時代起就不同凡響。他又結交四方有志之士,很多讀書人慕名而向他求學,他不急於功名,當時的司隸校尉五次推舉他做孝廉,益州刺史又舉他做茂才,他都沒有答應和接受,有的官府連連召他去做官,他也託病退去。他不願在學業未成之前,過早地踏入宦海。他雖然不急於去朝中做官,但他還是不斷掛牽著國家大事,對於當時外戚宦官的專橫造成的腐敗政治,更是憂心忡忡。王綱失墜,擅政不行,每每想到這些,他心中就難於平靜。

李固生於永元八年(公元94年),到順帝時,他已是“三十而立”之年了,是該參與朝政的時候了。那時梁冀的父親梁商已握朝廷實權,並精心培植梁家勢力。就李固的氣質和個性來說,對這種外戚專權的局面又怎么按耐得住呢?他自己要勇於參與朝政,也勸導別的有識之士不要在黑暗勢力面前退縮。

順帝即位,梁商掌權,為了掩飾外戚專權的真相,有意徵召一些天下名士來朝廷當官,但多名不副實,其中唯有黃瓊為李固所欽佩。然而黃瓊又極不樂意應召。當李固得知黃瓊已應召上路了,馬上寫信給他。李固寫道:“聽說您已渡過伊水洛水、即將到萬歲亭,……如果說應該做一番濟世安民的事,現在正是時候了。有史以來,清明政局少,世俗混亂的時候多,倘一定要等待堯舜那樣的聖君,那么,有志之士就永遠無做事的時機了!常言道:‘堅直的東西易斷裂,潔白的易玷污’。陽春之曲雖然高雅,但和的人少,名聲大的人,很難做到名實相符。近來有些被朝廷徵召來的人,不是‘名聲太盛’就是‘純盜虛名’,但願先生深謀遠慮,大展宏圖,以付眾望。”李固言行一致,他對黃瓊的要求,也正是自己所要身體力行的。

對政局的構想

李固李固

順帝在位時,東漢政局不穩,加上發生天災,人心就更不安了。陽嘉二年(133年),有地動山崩火災等異常現象,似乎天在發怒,警告當政的人們。朝廷為此特下詔書,要求人們指出時政弊端,提出良策。在大家推動下,李固出來“對策”,一開頭他就疾憤地說:“古時候,當官是憑著品德,而今,當官只是憑著‘財與力’,多數官吏都以殺伐而獲得聲譽和遷升,而為政‘寬和’不結黨營私的人,反而遭到‘斥逐”。李固的矛頭所向,首先對準外戚專政。他總結歷史經驗說:“自古以來,后妃家族之所以很少保持長久,主要是因為他們爵位高,權柄重,而又不知克制退讓,終於不得不顛仆毀敗。不要講遠,在此之前外戚閻氏專權受禍就是一例”。他不避諱地指出,“當今梁氏不僅壟斷皇后的位子而得到很高的爵位,而且梁氏子弟都跟著做官。掌握權勢,這是明帝章帝時所未見過的事,應除掉以步兵校尉梁冀為首的大權,使政歸朝廷。”李固還將矛頭指向宦官,他建議:“罷減宦官,奪其重權,設常侍二人,小黃門五人,使內朝與外朝同出一門,合為一家,如此太平可致。”最初,順帝看了李固的建議之後,就取消了封宋娥的打算,諸常侍也都叩頭請罪了。但這都是先做做表面文章,裝裝樣子。李固自己做了一個議郎官。實際上樑家實權,不僅不減,而且梁商不久就拜為大將軍,梁冀又升為河南尹,權勢更加膨脹。而李固後來遭到誣陷,大司農黃尚為他在大將軍梁商面前求情,僕射黃瓊力保,才作罷。拖延很久,才再給他個議郎官。不久,他被外調去做廣漢的雒令。他一路赴任,在車子上顛簸著,心中的感觸萬端:不能在朝中整頓腐敗的政治,到一個小地方去做地方官又能起什麼作用呢?當他走到白水關時,終於下定主意,他解下印綬,回到故鄉漢中,閉門不與人交往。大將軍梁商認為李固與一般反對派不同,還有可用之處,故對李固採取一打一拉的策略。當李固在家賦閒不到一年的時間,又提拔他為從事中郎,回到朝廷。但李固畢竟是李固,並沒有因為梁商給他升了官,而放棄反對外戚專權的鬥爭。

李固對當時的梁商還看不透,認為他雖以皇后的父親的身份輔政,但對自身還有所約束,假如他能帶頭放棄權勢,外戚專權的事就好解決了。於是,李固上奏,建議梁商辭退高位,作個表率。李固寫道:“爬得太高則有危險,水太滿了則會溢出來,月圓了會缺,日頭當頂就向下移。如今大將軍功成名遂,為了保全名聲和享有福壽,避免憂禍,可以自動引退。假如你能這樣,就不是一般的貪榮祿好權位的外戚之輩所能同日而語的了。我之所以這樣講,是為了報答你知遇之恩。”結果呢?梁商卻不解李固的一片赤誠,不領李固的情。於是,梁商又藉故將李固調離朝廷,去做荊州刺史了。梁商死後,梁冀繼承父職為大將軍,而李固還在地方上,他曾告發他的直屬部下南陽太守高賜的貪贓不法行為,高賜等害怕了,就去行賄大將軍梁冀,求梁冀救救他,梁冀派人持文書急救,可是李固不買賬,梁冀救之愈急,李固就抓得愈緊。後來,梁冀只得釜底抽薪,把李固調去做泰山太守。由於李固治理地方有政績,聲望愈來愈高,有志之士將振興朝政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,要求他回朝執政,梁冀出於社會的壓力,不得不同意將李固調回朝廷,自此李固與梁冀在朝廷內開展了更激烈的鬥爭。

反對梁冀專權

李固的著眼點始終是用人的問題,用他心目中正直的人去代替驕侈循私的外戚。他一到京師,就給順帝上疏,強

李固李固
調治理國家以廣集賢人為道。他指出,順帝初即位時,曾聘南陽樊英、江夏黃瓊、廣漢、會稽賀純,這對天下有智之士,鼓舞很大,都樂於等待錄用。可是曾被召聘的人,一到朝廷後,並未真正得到重用,如楊厚、賀純託病還鄉。黃瓊久處議郎之職,得不到升遷。李固建議召回楊厚,重用已在朝的黃瓊、杜喬。與此同時,他還推薦了在野的陳留楊倫、河南尹存、東平王惲、陳國何臨、清河房植。他的建議部分得到實現,順帝徵用了楊倫、楊厚等人,升遷了黃瓊、周舉,並任用李固為大司農。同時對朝政亦稍有整頓。

正當年將三十的順帝想依靠李固、杜喬、黃瓊、周舉等人有所作為之時,突然病逝。李固想改革朝政,沒有順帝這個依靠了。梁冀要阻撓李固改革朝政,必須抽掉李固的依靠,而李固要改革朝政,就必須要有一個可以依靠的皇帝。順帝死後,立誰為帝,就成了李固與梁冀之間的鬥爭焦點。

在梁冀的把持下,立了二歲的劉炳為沖帝,梁太后臨朝聽政,大將軍梁冀參錄尚書事,掌握實權。李固升為太尉。第二年幼小的沖帝死,再立誰為帝呢?李固有所警覺。他看中了“年長有德”的清河王劉蒜,於是對梁冀說:“現在再立皇帝,就應選年長有智慧有德性的、可以親自主持朝政的人,不要再像鄧、閻外戚利用皇帝的幼弱,願大將軍慎重考慮這件大事。”這正擊中了梁冀的要害,梁冀怎么會同意呢?結果,梁冀一意孤行,立了八歲的樂安王劉纘為質帝。上次立帝,是李固略有疏忽而輸了,這次李固先有勸告,梁冀不聽,又輸了。

梁冀在立帝的問題上,雖然屢取勝,但是李固在朝,始終是梁冀的心腹之患。於是梁冀就縱容曾經被李固裁減的官員誣告李固。說什麼李固假公濟私,行為不軌,離間皇族、外戚、大臣之間的關係,網羅門徒,自成一黨,有功則歸於自己,有過則歸於帝,任意斥逐大臣,作威作福。這是給李固畫的像嗎?不,恰是給梁冀自己畫的像。真是惡人先告狀,何患無詞?梁冀和梁太后大權在手:要殺一個大臣是很容易的,不過,現在覺得還不到非殺李固不可的時候,先給他一個警告吧。

質帝雖然只有八歲,但很早慧,他把梁冀的專橫都看在眼裡.記在心中,梁冀也很忌畏質帝,恐有“後患”。一次在上朝時,質帝看到大將軍那副橫行無忌的傲慢相,實在耐不住了,目指梁冀對群臣說:“此跋扈將軍也”。這么一句話,儘管聲音很小,但還是傳到梁冀耳中,他深為惱怒。密使左右親信,在煮餅中放了毒物,小皇帝吃了煮餅胸腹煩悶劇痛,他叫人趕快召有膽有識的太尉李固,李固匆匆趕到宮中,急問病因,質帝說:“吃了煮餅,腹悶,得水喝,還可活命。”梁冀在一旁阻攔說:“恐怕要吐,不可喝水。”話音未絕,質帝暴死,李固伏屍痛哭,要追查審訊侍醫,梁冀怕此事泄露,對李固更加懷恨在心。

在立皇帝上的鬥爭

質帝死,下一步立誰為帝呢?當然是更為激烈的一場鬥爭,梁冀兩次立幼主的得逞和質

李固李固
帝的慘死,更激勵了李固在第三次立帝問題上要以死力爭了。這次為了壯大聲勢,他聯合司徒胡廣,司空趙戒先給梁冀寫信說:“天下不幸,近年之間,‘國祚三絕’,今當立帝,這是天下的大事,臣等明白太后的一片心意,將軍操勞。望詳擇一人,務必繼存聖明,臣等也是愚忠一片,非常掛念此事。按過去廢立的老章程,立皇位繼承人,未嘗不詢訪公卿,廣泛徵求大家意見,使之上應天意,下合眾望。古語說:‘以天下給人易,為天下得人難’,我朝歷史表明,皇位繼承人立得準,就興;否則就要導致滅亡,這是最使人憂愁的事,也是最重要的事,豈可不深思熟慮?”最後李固大聲疾呼地說:“悠悠萬事,唯此為大,國之興衰,在此一舉!”李固寫這封信的目的,是要告訴梁冀,在這次立帝問題上,你梁氏不能獨斷獨行,我李固不允許你們獨斷獨行。

梁冀得書後,不得不召集群臣議論立帝的事。按照梁冀的本意是要立已準備娶他妹妹的蠡吾侯劉志為帝,這時劉志也正在京師。而李固聯合胡廣趙戒、杜喬堅持要立清河王劉蒜,博得大多數朝臣的贊同。梁冀一時還拿不出理由來排斥眾議,然而頗憤憤不樂。老謀深算的宦官曹騰猜透了梁冀的心事,看準了時機,於是就在當天深夜訪梁冀。他作為宦官權益的代表,以利害關係去說服梁冀,要當機立斷,立劉志為帝。他對梁冀說:“將軍累世為皇后至親,統攝萬機,並且賓客又那么多,又頗多過失。清河王嚴明,假如他即位做皇帝,那么將軍受禍的日子必定不會長久了。不如立蠡吾侯,可以長保富貴。”梁冀何嘗不知道曹騰所講的這層利害關係,只是礙於群臣異議,一時還難於決斷。經曹騰這一番煽動,就顧忌不得了。他怕夜長夢多,第二天又重新朝議。梁冀擺出一副氣勢洶洶的架勢,一開口說話就言辭激切,殺機畢露,不容冒犯。自胡廣、趙戒以下無不為他的淫威所嚇倒,都異口同聲地說;“惟大將軍之命是從”。唯獨李固與杜喬還堅持自己原來的意見,與梁冀爭辯。驕橫不可一世的梁冀,當然惱怒得很,無容李固、杜喬辯駁,厲聲宣布“罷會”。堅強的李固,並未因此而絕望。他知道朝臣之所以表示服從梁冀的意見是被迫的,內心還是向著他的,人心還是可以利用的,所以他又寫信給梁冀,但是對梁冀這種無惡不作的人,抱任何幻想都是多餘的,李固對這一點是估計不足的。李固的再一次勸導,不僅絲毫未打動梁冀的心,反而使他更加激怒。李固任太尉,位高而無權,要說有權,也是有參加朝議的發言權。現在,梁冀為了排除李固對他的干擾,連這個發言權也不給他了。梁冀串通梁太后先罷免李固的太尉,然後在不平靜的氣氛中,如願以償地立蠡吾侯劉志為桓帝

雖死猶榮

假如說李固對梁冀估計不足的話,梁冀對李固卻是有足夠的估計的。梁冀總覺得李固活著對他是一種威脅。建和元年(147年)十一月,劉文與劉鮪聯合謀立清河王劉蒜。這件事正好與李固要擁立劉蒜不謀而合,恰好給了梁冀陷害李固的口實。李固被誣與、劉鮪同謀罪而下獄。李固的下獄,引起了社會上的極大震動。王調和趙承等數十人帶著鐵銬木枷去宮廷抗訴辯誣,準備與李固一同下監,梁太后害怕事情鬧大了,不得不將李固放出來。

李固李固

李固出獄,京師全城的人們歡喜若狂,街頭巷尾皆呼萬歲。李固如此得人心,使梁冀、梁太后大為震驚,這更加使梁冀害怕李固的存在,本來事情就是偽造出來的,偽造的東西否定容易,重新肯定也不難,只要大權在握就行了。於是梁冀又上奏梁太后,再一次指出李固與劉文、劉鮪合謀確有其事。就這樣,李固含冤被處死,享年五十四歲

與李固同時被害的,還有杜喬。杜喬曾任光祿大夫。桓帝立,免李固太尉職,任胡廣為太尉,。梁冀為了分化李固與杜喬的關係,又要杜喬代胡廣為太尉。可是杜喬並未因此而放棄與梁冀的抗爭,他利用太尉的職位處處與梁冀作梗。自李固被廢后,朝廷內外都很喪氣,人們說話做事都小心謹慎,畏畏縮縮,唯獨杜喬正言厲色,從不屈從,朝野就將希望寄托在他身上。因此,梁冀將杜喬視為又一個李固,以李固同樣的罪名將他處死,與李固一同暴屍於城北。

李固臨死前給胡廣、趙戒寫了一封絕命書。他寫道:“我李固既然受了朝廷的厚恩,就應竭盡全力,不顧冒生命的危險,立志扶持將要傾倒的王室,使它中興起來。料想不到一旦遭到梁氏外戚的迷謬,你們這些人就屈從了,把個人的安危放在前頭,顛倒了吉凶和成敗,從此漢家的衰落也就無法挽回了。你們身居要職,享受奉厚的俸祿,眼見王室即將傾倒而不扶,難道還有比這再大的事嗎?我相信公正的史學家,決不會出於畏懼之心,而放棄過它。我李固雖然死了,但是死得其義,沒有什麼好懊喪的。”

李固對梁冀這類人作了他力所能及的鬥爭,對他們要說的話都說了,再要說不僅是浪費口舌,而且玷污了自己。他對死是有充分準備的,他臨死前想到了胡廣趙戒,不是偶然的,因為他們倆與李固一同寫信給梁冀,但一看到會帶來殺身之禍,就臨陣脫逃。在李固看來,梁冀之所以斗不倒,就在於胡廣、趙戒這一類人的軟弱。李固認為貪生怕死臨陣脫逃是可恥的。這種人雖生猶死,逃不掉歷史的懲罰。死得其義,雖死猶生。李固被梁冀所害,是死得其義,故他以此為榮。李固死得壯烈,他沒有悲傷。當李固暴屍於野之時,也是胡廣、趙戒受封之日,那一時間,真是“天儘管那么高還是不敢伸直腰,地儘管那么厚還是怕踏入陷阱”。可那畢竟是一時間的事。李固相信歷史會給他作出公正的結論,李固沒有錯,歷史確實沒有辜負的期望。

歷史評價

京師之人感嘆:是復為李公矣。
郎顗:又處士漢中李固,年四十,通游、夏之藝,履顏、閔之仁。潔白之節,情同皎日,忠貞之操,好是正直,卓冠古人,當時莫及。元精所生,王之佐臣,天之生固,必為聖漢,宜蒙特徵,以示四方。夫有出倫之才,不應限以官次。昔顏子十八,天下歸仁,子奇稚齒,化阿有聲。若還瓊徵固,任以時政,伊尹、傳說不足為比,則可垂景光,致休祥矣。
梁妠:大司農李固,公族之苗,忠直不回,有史魚之風。
李文姬:先公正直,為漢忠臣,而遇朝廷傾亂,梁冀肆虐,令吾宗祀血食將絕。
黃瓊:故太尉李固、杜喬,忠以直言,德以輔政,念國忘身,隕歿為報,而坐陳國議,遂見殘滅。賢愚切痛,海內傷懼。
竇武:如忠臣李固、杜喬,在朝必竭忠奉之節,覺其奸萌,因造妖言,陷之禍門。陛下不察,加以大戮,冤感皇天,痛入后土,賢愚悲悼,小大傷摧。
山簡:是以郭泰、許劭之倫,明清議於草野;陳蕃、李固之徒,守忠節於朝廷。
常璩:炎精下頹,朱明不揚。太尉謇諤,任國救荒。濯日暘谷,將升扶桑。惡直醜正,漢道遂喪。
范曄:①順、桓之間,國統三絕,太后稱制,賊臣虎視。李固據位持重,以爭大義,確乎而不可奪。豈不知守節之觸禍,恥夫覆折之傷任也。觀其發正辭,及所遺梁冀書,雖機失謀乖,猶戀戀而不能已。至矣哉,社稷之心乎!其顧視胡廣、趙戒,猶糞土也。 ②李、杜司職,朋心合力。致主文、宣,抗情伊、稷。道亡時晦,終離罔極。
文同:昏雺翳紫極,橫霓勢光大。妖威集凶冀,忍穢實中賴。奸鋩日增剡,誰汝觸取害。驕根愈自固,所植利孱昧。容容彼群輔,竄伏皆鼠輩。側視況示敢,肯復形嘆慨。太尉漢中士,氣引八極外。岌然處大麓,天下聳風采。自開煮餅禍,賊意已莫快。移書瀝憤膽,語激益睚眥。罹冤卒用此,數與六九會。基茲被沈酷,燮免乃天貸。高忠揭萬古,宇宙莫能載。垂晶耀簡策,糞土視廣戒。歸來葬墝埆,祠冢茲儼在。宏垣敞深豁,巨木森晻曖。神靈皎如日,過者知再拜。同愚忝郡寄,公里曰境內。心期款舉像,所顧官有礙。精衷托明酌,舉手向東酹。
蘇轍:李固立於順、桓之間,內無愧於其心,外無負於其人,東漢名臣,如固一二人耳。然事有可恨者。沖帝之亡也,固欲立清河王蒜,梁冀不從而立質帝。質帝之亡也,固復以清河為請,與胡廣、趙戒同謀。廣、戒懼而中變,固獨與杜喬爭之。冀積怒憤發,策免固而立桓帝。其後歲余,劉文、劉鮪謀立清河,冀遂誣固與文、鮪通謀,殺之。吾竊怪固為三公,再欲立蒜而不克。冀如豺狼,疾之如仇讎。獨一梁太后知其賢,欲宥之而不能。固雖貪立賢君,存漢社稷,勢必無成矣。一舉不中,奉身而去,得免於禍,斯已幸矣。再更大變,固守前議,遲遲不去,以陷於大戮。則固之死,僅自取也。不然,如固之賢,吾何間然哉!
錢時:李固之斥逐群小,是矣。朝路肅清,公論允協,是宜天下翕然,有治平之望。然禍根不除,而但翦其枝葉,同惡相黨,如捍頭目,豈一太后所能主張哉。賢人君子不幸而遇,斯時欲行其志,祗以速禍。是可悲也。
劉祁:及桓、靈之世,朝政淆亂,奸臣擅權,士風激厲,以敢為敢言相尚,故爭樹名節,袁安、楊震、李固、杜喬、陳蕃之徒抗於朝,郭泰、范滂、岑晊、張儉之徒議於野,國勢雖亡,而公議具存,猶能使亂臣賊子有所畏忌。
秦觀:梁冀擅命,固與杜喬以死抗之,而天下靡然,以殺身成仁為俗矣。
曹彥約:生死忠邪未易窮,其如國脈是非中。誰知刺骨翻為福,不念捐軀有此忠。一日太阿歸跋扈,百年黃鉞授奸雄。不然彼亦何為者,敢肇後端起鄴宮。
呂中:東漢、李唐所以有女主、宦官、外戚之禍者,以立天子之權盡出其手,雖李固、杜喬、裴度、鄭覃之徒不能正之也。
王應麟:東漢三公,無出楊震、李固之右,而始進以鄧、梁,君子以為疵。
程敏政:嗚呼!自昔權奸將有所不利於忠勛之臣,則必內置腹心,外張羽翼,蛇盤鬼附,相與無間,而後得以逞焉。若漢太尉李固之死梁冀,宋丞相趙汝愚之死韓侂胄,與肅愍公之死石亨,一也。
歸有光:人主為之改容,奸萌為之弭息,四夷聞之而不敢窺伺,此正直之臣也。其在於古,若排闥、折檻、引裾、壞麻之類,皆可以言正直也。其大者,如汲黯、蕭望之、李固、宋璟、張九齡、陸贄、李沆、范仲淹、李綱之徒是也。
《幼學瓊林》:李固不夸父爵,可稱子弟之良!
王夫之:①其激焉而為已甚者,又有二焉:一則憤嫉積於中,而抑采艸野怨讀之聲以求快於愚賤,事本易而難之,禍未至大而張之,有聞則起,有言必諍,授中主以沾直之譏,而小人反挾大體以相難,則李固、陳球之徒是也。 ②固欲為天下得人,而有擇焉,惡足以敵梁冀之結奄人、挾母后、以讎其邪心哉?漢法不善,而固無能自審於人臣之義;固爭愈力,則桓帝之感冀愈深,而冀之惡愈稔。卒與蒜而俱斃也,哀哉!③蕭、曹、房、杜之治也;劉向、朱雲、李固、杜喬、張九齡、陸贄之貞也;孔融、王經、段秀實之烈也;反此而為權奸、為宦寺、為外戚、為佞幸、為掊克之惡以敗亡人國家也;漢文、景、光武、唐太宗之安定天下也;其後世之驕奢淫泆自貽敗亡也:漢高之興,項羽之亡,八王之亂,李、郭之功;史已詳紀之,匹夫匹婦聞而與知之。
李光地:自古守節秉義,而才不足以濟者,豈少乎,漢李固、王允,晉周顗、王導之徒是也。
蔡東藩:李固杜喬,號稱忠直,而於質帝遇毒之時,既不能拚生討賊,復不能避禍歸田,得毋忠有餘而智不足者耶?然無辜被害,遠近呼冤,彼蒼亦隱為垂憐。
范文瀾:李固是鯁直派的首領。

軼事典故

父不肯立帝,子不肯立王
李固的小兒子李燮,在漢靈帝時任安平國相。但之前安平王劉續在黃巾之亂時被張角起義軍所俘虜,後來才被贖回,朝廷商議想要恢復安平國。李燮大膽上奏,直言劉續“在國無政,為妖賊所虜,守藩不稱,損辱聖朝”,反對恢復安平國,但劉續還是回到了封國。李燮因為謗毀宗室,被罰至左校勞作。一年不到,劉續果然因為無道而被殺,當時雒陽便作諺語說:“父不肯立帝,子不肯立王。”

史書記載

《東觀漢記·卷十七·傳十二》
《後漢書·卷六十三·李杜列傳第五十三》
《資治通鑑·卷第五十一·漢紀四十三》
《資治通鑑·卷第五十二·漢紀四十四》
《資治通鑑·卷第五十三·漢紀四十五》

親屬成員

祖父

李頡,官至博士。

父親

李郃,字孟節,官至司徒。

子女

兒子
李基,字憲公,官至長史,李固被害時也被殺。
李茲,字季公,官至長史,李固被害時也被殺。
李燮,字德公,李固遇害時得以逃亡,後官至河南尹。
女兒
李文姬

個人作品

李固所著的章、表、奏、議、教令、對策、記、銘共十一篇。弟子趙承等悲嘆不止,於是共同記錄李固的言論事跡,寫成《德行》一篇。《全後漢文》收錄有《舉敦樸士對策》、《對策後復對》、《發喪對》、《上疏陳事》、《與吳雄上疏》、《理種暠應承疏》、《與劉宣上言》、《薦楊淮》、《駁發荊楊兗豫卒赴日南議》、《沖帝山陵議》、《臨荊州辟文學教》、《助展允婚教》、《奏記梁商》、《奏記梁商理王龔》、《議立嗣先與梁冀書》、《遺黃瓊書》、《與賓卿書》、《臨終與胡廣趙戒書》、《臨終敕子孫》。

影視形象

2000年電視劇《八歲龍爺鬧東京》:許還山飾演李固。

大名府李固

李固原為盧俊義大名府的管家。後來與盧俊義夫人有了私情,便與其夫人串通陷害盧俊義私通梁山反賊。李固不料盧俊義被眾位梁山好漢從法場救出。於是盧俊義與梁山眾將直奔大名府,尋李固報仇。最後李固為盧俊義所殺死,也便留下裏一個臭名

遺產文化

李固墓

《後漢書·李固傳》載:“李固(公元94——147年),字子堅,漢中南鄭人,司徒(李)郃之子也”。曾歷仕東漢順

李固李固墓
帝(劉保)、沖帝(劉炳)、質帝(劉纘)三朝太尉,因議立新君,被外戚權奸梁冀害死在河南洛陽(東漢首都),他的弟子董班護送其屍體,歸還漢中南鄭故里安葬。李固墓在城固縣柳林鎮李固廟村,這裡就是李固的故里,該村因有李固的墓和廟而得名。墓在村北一個高坡沿上,南北向,頭南腳北,墓基南北長四十二米,東西寬二十三米,呈長方形;冢堆高六米,南北長十四米,東西寬十米,橢圓形。墓前現存有一通“神道”碑,高一二O厘米,寬六十四厘米,上刻隸書“漢忠臣太尉李公神道”,上款題:“乾道六年(1l70)閏月乙己”,實為南宋孝宗(趙窨)乾道六年閏五月二十六日,下款題:“邑令太原閻蒼舒立,西周王鐫”。另有一通墓碑,高180厘米,寬80厘米。上刻隸書:“漢太尉李公固墓”,系清乾隆四十一年(1776)陝西巡撫畢沅書立墓前還有漢代石刻“石獅”一尊(原系二尊,已佚其一),姿態雄壯而雕工粗獷。墓頂右後側有大藥樹一株,墓周有柏樹多株,系民國二十五年(1936)栽。墓前約三十米處,有李固廟一所,一院兩進,原系祀奉李固的專祠,始建無考,惟其正殿中梁有“光緒十九年(1893)培修”的墨書標記。據《南鄭縣誌》載:“李固廟在縣東四十里大營壩,每屆清明,鄉人必演戲劇,祝祀惟謹。墓亦在此”。此廟今為柳林鎮敬老院住所。《後漢書》本傳載李固是漢中南鄭人,而現在他的故里、墳墓,祠廟都又怎么在漢中城固呢?原來李固的故里李固廟村,介於南鄭與城固二縣之間,地屬何縣,屢有變更。解放後,於1959年初,又由南鄭劃歸城固。

李固遺址

李固李固遺址
李固遺址位於修武縣城東5公里處李固村北。為一高出四周2——3米的土丘。遺址四周斷崖上,暴露出大量遺物, 曾發現有石刀、石鏟、石斧、石鏃和大量的漢代空心磚以及骨器和帶有陶文符號的陶片。1981年秋,北大歷史系考古專家對該遺址進行了調查試掘。文化層分為七層。第一層:為擾亂層(耕土層)。土色灰黃,土質疏鬆,包含有各個時代的陶片。第二層:春秋戰國文化層。灰色土,出土有戰國時期的筒板瓦片和少部分春秋時期的細把豆、灰陶盆等。第三、四層:為商代文化層,出土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,繩紋居多,相當於鄭州二里崗上層文化層。第五層:為早商文化層。土色較花,土質細密。出土器物有蛋形翁等。第六、七層:為龍山文化曾。陶器以灰陶為主,紋飾以方格紋、藍紋為主。器形有夾紗罐、小平底碗等。1963年6月,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
相關詞條

相關搜尋

熱門詞條

聯絡我們